一府二鹿三艋舺
自從十六世紀發現新航路後,荷蘭與西班牙皆曾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,並於十七世紀初期分別登陸臺灣南北部,為鞏固統治權力,皆選擇港口要塞做為據點,建造防衛性極高的城堡。後來荷蘭人又北征逼走西班牙人,於是持續統治台灣到十七世紀中期。明朝末年對抗滿清政府的鄭成功退守台灣驅走荷蘭人,從此中國大陸移民大量來台,逐漸由南部往北部發展。
清廷領有台灣之後,准許台灣與中國大陸、日本和南洋等地通商貿易。隨著商業的興起,也促使台南府安平、鹿港與艋舺成為商業發展之大港。到了乾隆年間更由於台南、鹿港與艋舺商船雲集、行郊林立,商家櫛比,百貨充盈,民生殷富,因此而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之稱。也因為台灣的移民文化特質所致,都市發展與廟宇文化間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,一方面寺廟隨著地區發展而成長;另一方面,寺廟茁壯也深深影響著社會之發展。因此,時至今日,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都尚有見證當地歷史的媽祖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