艋舺緣起與媽祖因緣

清代淡水河與沿岸市街發展關係相當密切,因此台北盆地的發展,也從河口城鎮的淡水八里坌,往內陸城鎮的新莊、艋舺、松山(古稱錫口)、大稻埕、士林、南港而發展。更由於移民者於渡海來臺時對於環境不安以及生活不易的恐懼,因此隨身攜帶神像或香火以保平安,來臺後更因感念神祇庇護而將其供奉起來,隨著信眾的增加,便興築寺廟來供奉,因此碼頭邊通常都會成為鬧市或廟口,亦即寺廟通常築在河邊,廟口對準河對岸的山頭,一方面與風水有關,另一方面也保佑行船者安危。

  根據相關史志記載,廟宇的創建年代確實與該地的開發順序有關。清康熙年間淡水干豆門首先出現天妃廟 ;雍正年間新莊也出現天后廟 ;乾隆年間在艋舺(亦即本宮前身艋舺「新興宮」)、錫口 、八里坌 也都分別興建了天后宮;嘉慶、同治年間也都陸續在芝蘭街 與大稻埕 建有天后宮;光緒年間官府更有感於媽祖的靈驗,於本宮建置相隔142年後於臺北府治後街建有台北府天后宮 。日前台北市政府更於台北市建城一百二十週年舉辦「迎媽祖回台北城」的活動,可見信仰文化的力量至今亦是不容忽視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艋舺緣起與媽祖因緣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北天后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